LittleTunnel

科技叠层理论第一篇:何为科技行业

前言

自从 Open AI 在 2022 年底发布了第一个版本的 ChatGPT 后,迅速成为了科技圈的焦点。通过 Google Trends 可以看出,Web3 和元宇宙这两个「新的计算平台」已经迅速遗忘了,转而关注人工智能。

image (12).png

各大巨头纷纷入场,Google 直接拉起了 Code Red 紧急状态,迅速跟进了对标产品 Bard。微软则通过加大对 OpenAI 的投资,在其全线产品中都植入了 GPT-4。Meta 直接缩减了元宇宙的投入,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LLaMA。国内的百度则推出了文心一言。

围绕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也呈现井喷的态势,美团王慧文自掏腰包 5000 万美元组建了名为「光年之外」的创业公司,定位要做中国的 Open AI。Crunchbase 统计显示,过去三个月人工智能相关的风险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70亿美元。未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实际上,人工智能并不是最近才被热议的。早在 1950 年代,就曾出现过第一次人工智能创业热潮。然而,进入 1960 年代,由于与预期相差太远,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一次「寒冬」时期。到了 1980 年代,人工智能又迎来了第二次创业热潮,但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进入了第二个「寒冬」时期。进入 1990 年代,人工智能开始缓慢但稳步地发展,直到 2022 年末再次爆发。

在过去短短的十年中,区块链技术已经经历了多轮「热潮 → 寒冬」的发展。

纵观整个科技行业,它的发展历程也是跌宕起伏的。从 1990 年代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到 2000 年代初的互联网泡沫,再到 Web 2.0 的高速发展。iPhone 于 2007 年推出,将科技行业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但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也开始走下坡路,各大公司纷纷开始裁员。

关于科技行业跌宕起伏的发展规律,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提出了 Gartner Hype Cycle 曲线,用以描述这一现象。

每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行业的期望和投入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达到顶点,但随后会经历大的滑落,再到后来的稳步向上发展。

image.webp

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创业公司会死去,最后往往会出现一小部分公司,这些公司一般被称为「大厂」,它们能够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ChatGPT 及其背后的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正迅速推动科技行业的期望和投入达到新的高峰,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回顾科技行业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再次经历寒冬?科技行业过去的跌宕起伏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

Alex Danco 现供职于 Shopify,专注于整合区块链钱包工作。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包括 Emergent LayersUnderstanding AbundanceParadigm Shift Machine,分析科技行业发展的规律。他总结的思考框架对于培养敏感度、感知科技行业变化、理解行业巨变背后的因果关系很有帮助。在经历如人工智能等巨变时,提供了更好的思维模型作为讨论的基础。

这个版本是我阅读文章后根据个人理解撰写的,我称之为「科技叠层理论」。

本系列文章共五篇:

  • 科技叠层理论第一篇:何为科技行业
  • 科技叠层理论第二篇:爆发式需求
  • 科技叠层理论第三篇:爆发式增长
  • 科技叠层理论第四篇:科技行业赚钱的关键
  • 科技叠层理论第五篇:赢家通常效应

本期分享的是第一篇。

何为科技行业

人类得以繁衍和进步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在过去的任何时间点上,人类社会都面临各种资源的稀缺。我们大脑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抽象问题的能力,可以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面对资源的稀缺,人类会思考如何解决,并最终通过发明创造把问题解决。我们发明创造的产物实际上就是一项新技术,我们可以把技术定义为将某一稀缺资源抽象成可大量生产的资源的能力。

过去,为了应对基本的生存问题,我们采用了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了让经验和知识得以沉淀和传承,我们发明了语言和文字。不同的部落擅长生产不同的东西,为了便于交换,我们发明了货币作为信任的媒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技术发展的过程。当面临稀缺资源时,我们总是通过发明新技术的方式将其变得可大量生产。然而,攻克某一稀缺资源后,又会出现新的稀缺资源,需要发明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反复循环。

回顾近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可以发现它们也是遵循「稀缺资源 → 新技术 → 可大量生产的资源」这一规律发展起来的。

科技行业发展历程

计算能力一开始是稀缺资源。每种新的计算能力都需要设计和生产新的芯片。后来,Intel 提出了通用计算的概念,把计算能力抽象为可编程的 CPU 单元,并将 Assembly language 作为编程语言进行了标准化。

可编程 CPU 的出现促进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最初,不同架构的电脑之间互不兼容,功能和应用的开发需要为不同架构的电脑进行定制,通用型电脑成为了新的稀缺资源。Microsoft 意识到这一点,通过 Windows 操作系统标准化了个人计算机。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稀缺资源:互联网接入能力。早期的接入设备按照不同的协议设计,彼此之间无法通信。之后,3Com 和 Cisco 公司推广了 Ethernet 标准,并围绕该标准生产了标准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随着标准互联网接入设备的普及,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成为了新的稀缺资源。Netscape 和 Microsoft 通过 Web 浏览器让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有了一个标准。

随着 Web 浏览器的普及,互联网上的信息呈指数级别增长。如何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成为了一项新的稀缺资源。Google 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互联网检索标准变为一个搜索框。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很好地诠释了早期互联网的匿名性。Facebook 通过「互为朋友」这一概念构建了一张熟人间的社交图谱,使得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

如积木般的技术叠层

随后,iPhone 和 Android 也按照类似的规律发展了,并将科技行业推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它们提供的技术,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其中一些应用甚至发展成为平台,为其他场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科技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向上和向外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新技术将某些稀缺资源抽象成可大量生产的资源,使其不再稀缺。基于这些新可规模化的资源,新的商业机会随之出现,以前不可实现的应用场景现在变得可能了。围绕着这些新的可规模化资源,新产品和公司相继出现,行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会有新的稀缺资源出现,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可以将科技行业的发展抽象为一个「技术层叠 i 」。在「 i 层」中,当下的技术可能性和稀缺资源均为共识,整个行业围绕着这些现状进行发展,达到一个平衡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逐渐出现,将原先稀缺资源抽象为可大量生产的资源。接着在「 i + 1 层」中,围绕着新的可规模化资源,新产品和公司随之出现,行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image (1).webp

我们所熟悉的科技行业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发展起来的,每一层之上都会有新的稀缺资源出现,随之又会出现新技术把其抽象成为可大量生产的资源,使得新的价值创造成为了可能。

Permanent Link ·